全国两会| 三区应建联合培养机制 让人才流动起来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开放“窗口”、经济引擎、辐射带动和改革示范等重要使命。三大区域各自发挥着自身特色,彼此竞合相连,从地理空间上看,构成了一个共筑发展的稳固“铁三角”,撑起中国经济核。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3年,各地“强信心、拼经济”的号角已经吹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增长极如何拼经济、开新局?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青年报、现代快报、新民晚报、深圳特区报联动响应,一起邀请来自三大区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话发展,共谋未来。
全国政协委员、bt365体育投注3_如何下载365app软件_28365365备用网址江苏省委副主委、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共建跨区域人才交流机制和数字平台
拼经济、搞建设,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经济增长极如何协同拼出新高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建议,在全国加快培育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三大经济增长极发挥各自产业发达优势、教育优势和科技优势,协同人才培育和流动,利用数字网络建立起跨区域的人才交流机制和平台,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沿海经济布局。
在施卫东看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扛牢责任担当,稳固推进经济量质齐升,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引领国内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
“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首先要加强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施卫东说,只有在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上互通有无,才能充分发挥三大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产业体系完备、产业发达的特点,在更大范围内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园区的人才联动和信息共享,让人才能够更好地对接各地企业需求。
在此前调研中,施卫东发现,目前三大增长极的各个城市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人才激励计划,这些人才计划通过配套人才绿卡、落户奖励、安家补助、项目奖励等措施,加速外部人才引进。
“三大增长极都位于沿海,各地区人才的经验、技能、优势互补较为明显,应当在更大范围内搭建人才交流的平台。”施卫东认为,可以将这些人才计划打通起来,对人才执业资格进行跨地认定或评定制定明确标准,形成资格认证、考试互免等特殊的执业资质衔接机制。
施卫东表示,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应围绕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等重点领域的未来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层次建立人才梯队机制,并寻找每一个层次的世界领先人才,将他们纳入到人才储备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王理宗
共建实验室系统解开重点领域“卡脖子”
“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联合起来协同发展,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的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表示,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各自优势明显,“强强联手”意义深远。
但王理宗也提出,目前,三大增长极的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仍有巨大空间。在他看来,要让三大增长极携手并进,除了在政府层面进一步加大交流和沟通,建立起长效协调沟通机制外,还要充分发挥民间力量——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三个地区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建立起行业信息平台,把产业链、信息链、供应链和服务联合起来,让所有企业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这样将有效降低企业的各种成本,有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也有利于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延链、强链、补链。”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王理宗认为,三大增长极在科研的协同联动上大有可为。“三大增长极各自都有很多实验室,那么是不是可以共建实验室系统,针对某个重大产业进行协作研究、实现成果共享?”王理宗认为,打通三大增长极的实验室系统,将可以快速有效解开一些重点领域“卡脖子”的手,为我国重点领域的科研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他认为,共建实验室应该是开放的体系,高校实验室之间要联动,要让企业参股、让社会资本进入,以助推产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这样就不会闭门造车,避免重复研究,也避免造成巨大的创新资源浪费。
在协同联动之余,王理宗建议,还要在体制机制上加强创新。 比如探索一些重点实验室的上市机制,这样可以更好解决科研经费的问题,也将进一步提升科研机构的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陈卫
打造跨区域融合发展节点城市
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更高质量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表示,需要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具体的落地方案推动,建议国家层面推动长三角、粤港澳两大区域融合发展,并支持无锡先行先试打造跨区域融合发展节点城市。
无锡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背靠长三角地区发达的产业基础、充沛的人才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实体经济发达、制造业门类齐全、开放程度高、区位交通便捷,有条件有能力当好跨区域合作“开路先锋”。
陈卫建议国家层面对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工作给予更大力度指导和支持。首先是建议在国家政策层面继续支持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在相关政策文件中继续予以明确;建议推动建立长三角、粤港澳两大区域多层面、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大区域对接合作力度,鼓励地方开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的实施路径;建议在重点领域推动一批重点合作事项。推动两地高校、科研机构跨区域协同协作,开展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合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组织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对接,联合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全国政协委员钟章队
三地针对都市圈建设地下联络线
作为一名连任委员,多年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钟章队今年的提案聚焦轨道交通现代化,他建议,要因地制宜地加强轨道交通的多层次、分类别设计,加快构建不同容量等级和不同速度等级,有序衔接、供需匹配的综合轨道交通网络。具体到京津冀区域,他建议,北京建设市域铁路环线,织密京津冀城际交通网络。
事实上,国家层面也在积极推进市域铁路建设。2020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发展市域(郊)铁路,对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扩大有效投资等具有一举多得之效。《通知》强调,充分利用既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财力有支撑、客流有基础、发展有需求的地区规划建设都市圈市域(郊)铁路。今年钟章队的提案正和此相关。
他建议,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要针对都市圈、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多高铁站、多机场间换乘难和中转低效的问题,建设地下环形快速联络线、市域(郊)铁路环线,形成与不同高速交通模式的高效连接。
全国政协委员曹阿民
三个区域可互学互鉴互享
“我去京津冀和粤港澳都专程调研过,发现两大区域都各有特色。”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说,广东外向型、市场化程度高,尤其能发挥港澳的开放优势。京津冀城市群拥有北京、天津两大高能级中心城市,以及雄安新区的载体,发展空间大,未来潜能和空间令人期待。
曹阿民建议,在全国一盘棋的背景下,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个区域可以互学、互鉴、互享,优势资源互相导入,能够跳出本区域的“圈”,形成区域与区域的合作,最终达到更高层面、更广范围的一体化发展。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不断走深走实,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与科创动力源,长三角地区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既是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科技创新自身更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但当前,长三角在科技创新一体化方面,产业共性服务能力依旧匮乏,跨区域跨领域合作依旧不足。为促进长三角区域科创一体化,2022年8月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地方骨干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旨在共同构建促进区域科创一体化新平台。
曹阿民建议,科技部继续加强对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的指导,以顶层设计加速实际联合。加强对三省一市科技创新的规划布局,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区域层面定位分工合理、资源协同互补的良好格局。
其次,三省一市政府要以大项目为牵引,用具体动作推动实际联合。以联盟成员单位为基础,瞄准应用技术研究,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强化长三角区域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
同时,三省一市地级市应以产业需求为切入口,以需求牵引推动实际联合。聚焦区域内重点产业与龙头企业,定期梳理、凝练产业共性需求与企业技术痛点,形成需求清单。集成联盟成员单位技术、人才、项目等优势资源,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信息资源壁垒,联合打造面向长三角的“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中试孵化”的“长科创”资源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薛其坤
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有广阔合作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认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的引擎发动机,都承载着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其发展对中国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三地各有独特的优势,发展有较强的互补性,在探索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创新人才培育与交流等领域有广阔合作空间。
北京、上海是京津冀、长三角的中心城市。薛其坤在北京工作学习30多年,经常在上海参加学术活动。他说,北京集聚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顶级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诸多从事基础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资源雄厚。上海是我国经济龙头城市,在国际化程度和金融业的发展上都有特殊的优势,科技创新实力也很强。
薛其坤说,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广东成为我国经济的“领头羊”,但相比北京和上海,在高等教育,尤其是科技人才方面的积累还有差距。让人感到鼓舞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在高科技产业各领域各行业,都涌现了一批领军企业,包括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等着名的世界级企业。
在薛其坤看来,粤港澳三地的协同创新给大湾区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当前,南科大联合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河套建设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开展重大科技协同攻关和人才培养。
今年两会上,薛其坤呼吁在深圳布局若干个大科学装置,提升深圳原始创新水平和能力。大科学装置是加强原始创新的“利器”,为科学家提供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先进科技条件,是引才聚才和推动高水平创新合作的新高地。期望通过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聚集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湾区高校、科技机构,将大湾区协同创新的优势体现出来。
全国人大代表权衡
长三角要形成科技创新共同体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通过5年的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制度创新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成效。未来,要构建长三角一体化的新发展格局,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建议沪苏浙皖四地要在三个方面发力,在高质量一体化上迈出更加实质性的步伐。
首先要率先构建起一体化的产业链、供应链,确保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长三角地区在产业供求对接,大中小企业链接、上中下游产业配套,供应链、产业链的相互衔接上,发挥更大的创新发展和示范作用。
其次要在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在构建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上更好更快走在全国前列。权衡直言,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要形成一个科技创新共同体。此外,在“高质量”上要继续开拓新路子,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在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最终,要在这三个方面形成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提供重要经验。”权衡说,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有不同定位,其差异性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韧性、空间和潜力所在。三地不同的发展模式,都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来源:现代快报等